每时每刻都很好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0章 策引新程,砺行致远,疯丫头成长记,每时每刻都很好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地域差异,融合之惑
推广过程中,地域差异带来的矛盾日益凸显。南方水乡的学校照搬青石坳的山林课程,却因缺乏资源效果不佳;北方平原地区的学生对 “梯田生态” 主题兴趣寥寥。马得水带领团队实地走访二十多所学校,提出 “一地一策” 的改良方案:为水乡学校设计 “河道探秘” 课程,教孩子们监测水质、绘制水系图;在平原学校开展 “麦田里的科学” 项目,将农作物生长与生物知识结合。
市实验小学的李老师在调研日志中写道:“真正的教育融合,不是复制粘贴,而是让每个地方的特色都成为独特的教育资源。”
初心如磐,向新而行
隆冬时节,青石坳小学迎来省教育厅的中期评估。专家组走进课堂,看到城市教师通过 VR 技术带孩子们 “游览” 故宫,乡村教师则引导学生用树枝在雪地上书写汉字;实验室里,孩子们用 3d 打印机制作的农具模型,与手工编织的竹篮交相辉映。
“这种既有科技感又接地气的教育模式,堪称乡村振兴的典范!” 评估组长在总结会上高度评价。而马得水在发言时,目光始终落在教室后排 —— 那里坐着几个曾经最调皮的孩子,此刻正专注地调试着自制的太阳能小夜灯。
雪后的校园银装素裹,新落成的 “城乡教育融合展览馆” 里,孩子们的作品与荣誉证书熠熠生辉。福瑶望着墙上 “用爱点亮每一颗心” 的标语,转头对马得水说:“推广之路才刚刚开始,但只要守住教育初心,再远的山也能照亮。” 山风呼啸而过,却吹不散教室里传来的琅琅书声,那是希望的声音,正乘着政策的东风,传向更远的地方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