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水的石头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0章 禅机迷雾:佛偈公案的身份解构,堪破三千世相,湿水的石头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妙玉槛外陷牢笼
《红楼梦》第四十一回,栊翠庵中,妙玉请宝黛喝体己茶。她给宝玉的绿玉斗,原是自己日常所用;给黛玉的杏犀?,暗藏“心有灵犀”之意。这出槛外人的情缘戏,却被刘姥姥用过的成窑杯打破——妙玉嫌脏要砸杯,宝玉忙劝:“不如送那贫婆子,卖了可度日。”
曹雪芹在此埋下谶语:自诩“畸人”的妙玉,终陷泥淖。她给宝玉的拜帖署“槛外人”,却盼着“槛内人”回帖。这种身份错位的悲剧,恰如《小窗幽记》所云:“藏巧于拙,寓清于浊,终难自全。”
赵州茶苦透禅机
晚唐赵州观音院,从谂禅师逢人便道:“吃茶去。”新来僧问:“何为禅?”答:“吃茶去。”旧友来访:“别来无恙?”仍答:“吃茶去。”院中茶香飘了三十年,终成禅门公案。《古尊宿语录》记载,某书生质问:“若遇不喝茶者奈何?”赵州答:“且看杯中月。”
这“赵州茶”的妙处,在宋徽宗时显了真章。一日本僧求法,圆悟克勤赠“茶禅一味”四字。日僧初不解,某日见茶沫聚散忽悟:“茶味禅味,皆是人心妄作分别!”正如《碧岩录》所评:“至道无难,唯嫌拣择。”
从济公狗肉到赵州茶,禅宗公案中的身份游戏,实为破除执念的利剑。那些看似癫狂的言行,既是虚拟人格的极致演绎,也是勘破虚妄的究竟法门。《五灯会元》有云:“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,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。”今人观之,当知数字时代的身份焦虑,亦需这般“当头棒喝”——既要看清虚拟皮相的短暂,又要参透本心真如的永恒。
正如六祖慧能在《坛经》中示现:“迷时师度,悟了自度。”在这虚实交织的尘世,或许真正的解脱,便是学那丹霞禅师——敢把木佛投炉火,自向心头证菩提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