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生假寐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五十章 悬河注火【上】(两章连更),在长途客车上的不幸,平生假寐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悬河注火【上】(两章连更)
圆和法师年过四十,身形瘦削,下颌留着短须,头上戴着僧帽。</p>
身旁跟着的两名年轻弟子,新剃的头皮泛出深青色。</p>
“施主客气。贫僧既来,自当尽力。”</p>
一行人正欲前往禅房,恰逢温庭昔迎面而来。</p>
他见王弘业亲自引路,不禁问道:</p>
“明公,这位是?”</p>
王弘业笑而不语。</p>
一旁的老幕僚见状,连忙解释道:</p>
“此乃圆和大师,日本圆仁法师的同门,佛法精深,名扬海内。”</p>
又上前两步,放低音量:</p>
“大师出家前,是河东柳氏嫡子,其祖父柳公绰曾任河东节度使,门第显赫。”</p>
“年少时便以才学闻名,却因缘际会,舍俗出家,如今更是被尊为‘淮南佛门第二人’。”</p>
温庭昔肃然起敬。</p>
王弘业见状,满意地点头。</p>
一行人穿过回廊,朝禅房走去。</p>
温庭昔下意识地想要跟上,却被老幕僚回头瞥了一眼。</p>
他立即站住。</p>
王弘业引着圆和法师步入禅房。</p>
两名弟子留在外间,老幕僚垂手立在廊下。</p>
禅房内。</p>
王弘业跪坐在茶碾前,将茶饼碾碎。</p>
他一边动作,一边开口问道:</p>
“法师可知,李相上月又罢了三位中枢要员?”</p>
圆和法师接过茶盏,轻轻吹去茶汤上的细沫,语气平和:</p>
“李相手段果决,颇有《金刚经》中‘破相’之意。</p>
“只是……过刚易折。”</p>
“愿闻其详。”</p>
圆和法师指尖蘸着茶汤,在案几上画了个圆,缓缓说道:</p>
“《华严经》云:‘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’。</p>
“此为万物相互依存、无碍圆融之至理。</p>
“李相如今虽集文臣之权于一身,然独木难支,终非长久之计。”</p>
“怎会是独木?”</p>
王弘业斟茶的手顿了顿,片刻后才道:</p>
“数月前,李相曾出面,为牛党杨嗣复和李钰求情,备受朝臣赞誉。</p>
“我还听说,李相准备仿照今次科举,逐年增加寒门的录取数量……</p>
“这显然是有缓和党争之意啊。”</p>
圆和法师微微一笑,抬眼望向王弘业,目光平静:</p>
“李相的举措,外示宽仁,内藏机锋。</p>
“虽有求情之举,其本意却非为消弭党争,而是借机收拢人心。”</p>
圆和顿了顿,指尖轻叩茶盏,似是无意地补充道:</p>
“当此之时,他既能对宦官发难,又能对文臣政敌施压,皆因天子之威为凭。</p>
“然世事无常。</p>
“若有一日风云变幻……李相恐亦难保。</p>
“届时,清算之事,在所难免。”</p>
王弘业手中的茶盏微微一颤,惊得险些洒出。</p>
他分明记得,两年前,圆和对李德裕还颇为推崇。</p>
只因李德裕虽出身世家高族,却重视实际才能,主张以才学和品德,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;</p>
在官员的任用和考核方面,也强调注重实际政绩,减少——但不完全排除——门第因素对选官的影响。</p>
李德裕曾称:</p>
“朝廷显官,须是公卿子弟……寒士纵有出人之才,登第之后,始得一班一级,固不能熟习也。”</p>
——黄巢纯属例外。</p>
在李德裕的标准中,盐商之子称不得“寒士”。</p>
总之,王弘业坚决反对李德裕弱化出身、以才取士的错误观念;</p>
但当时的圆和,却对他大加赞赏,直言其有“明相”之风。</p>
眼下,不过七百多日不见,圆和对李德裕的评价,竟出现一百八十度大转弯。</p>
话中的“风云变幻”,看似在指朝局动荡,却也隐隐指向新君登基。</p>
‘莫非……他对当今圣上亦有所不满?’</p>
王弘业惊疑不定,却又不敢深问。</p>
好在圆和并未继续,而是切入正题:</p>
“施主急书传至扬州,究竟有何迷津,需要勘破?”</p>
“不瞒法师,我邀请您前来,既为解惑,也为祈求我佛庇护。”</p>
“庇护何处?”</p>
“前景。”</p>
圆和露出疑惑之色:</p>
“阿弥陀佛。</p>
“贫僧闻施主治琼州瘴疠,使岭南万民康泰。</p>
“正四品侍郎之位,于施主而言,已是囊中之物。</p>
“且施主尚有楚国公为倚仗,又何须再求伟力?”</p>
根据唐朝官制,刺史品级取决于其所辖州的等级。</p>
琼州在唐朝属于下州,因此琼州刺史的品级,为正四品下。</p>
虽品秩仅升半阶,然自边州入中枢,政治地位明显大大提升。</p>
王弘业却摇头苦笑,神色愈发迟疑。</p>
圆和合十道:</p>
“贫衲与檀越相识廿载有余,若有难言之隐,但说无妨。”</p>
王弘业沉吟片刻,终于问道:</p>
“人生一世,所为何来?”</p>
作为得道高僧,“人活着是为了什么”的叩问,圆和听得太多太多。</p>
因此,面对不同的人,他有不同的开解之语。</p>
若是阅尽沉浮的商贾,圆和便答:</p>
“行善积德,庇护子孙。”</p>
若是求子心切的妇人,圆和便答:</p>
“人活于世,盼即是生。求子是盼,顺遂亦是盼。”</p>
若是形容枯槁的街边乞丐,圆和便答:</p>
“忍辱精进,来生福厚。”</p>
虑到王弘业的为人品性,圆和轻捻佛珠,正色答道:</p>
“人生在世,皆为登高修行。</p>
“《华严经》十地菩萨道,从欢喜地至法云地,需次第登阶。</p>
“正如当朝三省六部,不入中书门下,何以参知政事?”</p>
王弘业双手合十,口诵“阿弥陀佛”:</p>
“法师所言极是。</p>
“只是王某以为,登高未必只在庙堂。</p>
“守家待时,亦可称高人之姿。”</p>
圆和垂目不语。</p>
与其多说多错,不如静观其变。</p>
正思忖间,忽觉手腕一紧——</p>
王弘业竟冒昧逼近,牵住了他的手?</p>
“法师!”</p>
王弘业难掩喜色:</p>
“我要抬宗了!”</p>
他深吸一口气,目光灼灼:</p>
“太原王氏自北魏以来,世代簪缨;</p>
“门第之盛,天下共仰。</p>
“然我这一支……”</p>
他声音微颤:</p>
“百年来始终偏居旁系。</p>
“每逢祭祖大典,我只能立于偏殿,望着本房子弟在主殿执礼。</p>
“那种滋味……”</p>
他苦笑一声,攥紧衣袖,指节发白:</p>
“如今本家有意将我抬宗,写入正册!</p>
“这意味着什么?</p>
“意味着我的名字,将与青史留名的先祖并列!</p>
“意味着我的子孙,将堂堂正正地称一声‘太原王氏嫡系’!”</p>
他抚掌大笑:</p>
“琼州刺史?正四品侍郎?这些不过是过眼云烟。</p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