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时每刻都很好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5章 星耀九州,潮涌新程,疯丫头成长记,每时每刻都很好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这次国际交流不仅提升了联盟的国际影响力,更带回了先进理念。德国的 “双元制教育”、芬兰的 “现象教学法” 被引入联盟教研体系,与本土经验融合创新。青石坳小学率先试点 “跨学科项目式学习”,学生们围绕 “乡村振兴” 主题,综合运用语文、数学、科学知识,设计出生态旅游方案、农产品电商平台模型。
资本博弈,初心坚守
随着联盟声名鹊起,商业资本开始介入。某教育科技巨头提出注资十亿,条件是将联盟课程体系商业化,推向全球市场;还有培训机构想冠名联盟,借机推广高价线上课程。这些诱惑让部分成员心动,分歧在联盟会议上爆发。
“资本介入能快速扩大规模!”“但教育一旦沾染过度商业气息,就变味了!” 激烈争论中,马得水默默拿出一叠信件,那是偏远山区孩子寄来的感谢信。其中一封写道:“老师,谢谢你们让我知道,山里的石头也能变成知识。” 会议室陷入沉默。最终,联盟通过决议:拒绝一切可能影响教育公益性的合作,成立专项基金管委会,确保社会捐赠与商业合作所得全部用于乡村教育发展。
薪火相传,未来可期
三年后的教师节,首届 “乡村教育振兴峰会” 在青石坳小学新落成的国际会议中心召开。来自全球二十多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、公益人士齐聚一堂。开幕式上,大屏幕播放着联盟五年发展纪录片:从最初的几所学校,到如今覆盖全国 23 个省份的 1200 所乡村学校;从物资短缺的困境,到建成全球最大的乡村教育资源共享平台。
最动人的画面,是曾经的受助学生如今站上讲台。小丽从师范大学毕业后,回到青石坳任教;海岛学校的小林成长为课程研发专家;还有无数乡村教师通过联盟培训,将创新教育理念带回各自学校。马得水站在台上,身后是孩子们用旧课桌改造的艺术装置,刻着 “教育,让每寸土地开花”。
“这不是终点。” 他的声音通过直播传向世界,“我们将启动‘千校万师’计划,用十年时间,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每一个乡村角落。” 台下掌声雷动,远处的青山间,崭新的教学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那是乡村教育的希望,更是无数教育者用爱与坚守铸就的未来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