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时每刻都很好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1章 拓疆遇障,同心破局,疯丫头成长记,每时每刻都很好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推广扩围,隐忧浮现
当青石坳小学的教育模式在周边地区站稳脚跟后,省教育厅将其推广范围扩大到全省。一时间,来自山区、平原、海滨的教育考察团纷至沓来,甚至有外省学校派人取经。然而,随着推广范围的急剧扩大,更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露。
在一次全省乡村教育交流会上,一位来自偏远山区的校长眉头紧锁:“我们学校连稳定的电力供应都没有,根本无法开展线上教学,照搬你们的模式就是纸上谈兵。” 另一位城市郊区学校的老师也提出质疑:“学生家长更看重考试成绩,这种注重实践的课程设置,能否保证升学率?” 这些尖锐的问题,让马得水和福瑶意识到,教育模式的推广远比想象中艰难。
理念碰撞,矛盾升级
矛盾在一次联合教研活动中彻底爆发。青石坳小学与一所城市重点小学共同设计的 “跨地域历史文化探究” 课程,原本计划让两校学生通过线上合作,对比不同地域的历史遗迹。但城市学校的家长们强烈反对,认为这会耽误孩子的复习时间,影响即将到来的升学考试。家长代表在家长会上情绪激动:“我们送孩子来学校是为了考高分,不是搞这些花架子!”
与此同时,一些乡村学校在模仿过程中,盲目删减文化课,过度追求 “自然教育”,导致学生基础知识薄弱。教育部门收到多起家长投诉,指责学校 “不务正业”。这些负面反馈,让青石坳小学的教育模式陷入了舆论风波。
调研反思,调整方向
面对困境,马得水和福瑶决定暂停大规模推广,开展全省性的教育调研。他们分成多个小组,深入不同地区的学校,与校长、教师、家长面对面交流。在一个交通闭塞的山村小学,他们发现孩子们连基础的教材都不齐全,更别提开展特色课程;而在经济发达的县城学校,家长对素质教育的接受度明显更高。
“我们错了。” 在调研总结会上,马得水神情凝重,“推广不是强行复制,而是要因地制宜,找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点。” 经过反复研讨,团队提出 “基础 + 特色” 的双轨课程体系:在保证国家课程开足开齐的基础上,根据地域特点开发特色校本课程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