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里有你我她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35章 万亿投资:震撼全国的商业巨作,重生恶少年,梦里有你我她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2004 年 9 月的南杭,桂香混着西湖水汽弥漫在空气中。西湖国宾馆的会议大厅里,老式 cRt 投影仪将江南省产业地图投在幕布上,略显模糊的光影中,夏振邦身着熨烫笔挺的中山装,对着台下密密麻麻的记者和官员们,用激光笔点着地图上的重点区域。当刘昊双手递上装订考究的纸质投资计划书时,数十台胶片机此起彼伏地响起快门声,闪光灯将整个会场照得亮如白昼。
“数字贸易港投资 2800 亿,金融创新区 3200 亿,文化产业综合体 4000 亿......” 央视二套的记者握着笨重的采访机,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,“这不仅是江南省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招商引资,更刷新了民营企业单笔投资的全国纪录!” 当晚的《新闻联播》用长达两分钟的时长报道此事,而在新浪、搜狐的财经板块,关于 “万洋万亿投资” 的专题网页点击量瞬间突破百万。拨号上网的 “猫” 叫声此起彼伏,网友们在天涯社区的 “经济论坛”、水木清华的 bbS 上激烈讨论,有人用 Excel 表格算出:“这笔钱相当于江南省两年的财政收入!”
中南海的会议室里,数位高层传阅着加急送来的红头文件。老式投影仪投射出江南省的纸质地图,红色图钉标注着投资项目的大致位置。“万洋集团在河原省的千亿投资刚见成效,这次又在江南布局万亿产业,” “他们提出的‘前港 - 中区 - 后城’模式,或许能成为沿海经济带升级的新样板。” 会议结束时,一份盖着鲜红印章的加急文件通过传真机发往江南省委:要求做好项目落地保障,形成可复制的经验。
消息传回万洋集团总部,总机接线员忙得不可开交,老式座机铃声响个不停。摩根大通、高盛的亚太区负责人通过越洋电话表达合作意向;隔壁省的招商团坐着绿皮火车连夜赶来,带着装订成册的政策文件,在集团楼下的招待所住下等候。而此刻的刘昊站在集团总部的旋转楼梯上,透过玻璃幕墙望向远处正在规划的产业园区。工地上,工人们正在手绘设计蓝图,“万洋速度” 的红色横幅在秋风中猎猎作响,他口袋里揣着的笔记本上,记着尚未公开的计划 —— 联合央企,参与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。
当第一缕晨光洒在钱塘江大桥,江南省发改委的工作人员揉着通红的眼睛,将最后一份审批文件用文件夹夹好。窗外,万洋数字贸易港的奠基仪式正在进行,夏振邦对着央视的摄像机镜头,展开泛黄的纸质规划图:“我们将用三年时间,把这片土地打造成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枢纽!” 而千里之外的京中,国家发改委的办公室里,专家们用钢笔在稿纸上起草《关于推广江南 - 万洋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》,这场由万亿投资引发的经济变革,正以江南为圆心,向全国蔓延。
金色九月,江南省的桂花香还萦绕在鼻尖,夏振邦握着红色专线电话的掌心已沁出汗珠。听筒那头传来沉稳的声音:“夏书记,京中希望您与河原省李为民书记、万洋集团刘昊先生,于三日后到京交流工作。” 挂下电话,他望着办公桌上摊开的万洋投资项目进度表,嘴角不自觉上扬 —— 这场万亿投资引发的震动,果然引起了最核心层的关注。
三天后的清晨,南杭机场停机坪上,一架银灰色的专机在朝阳下泛着冷冽的光。刘昊踏着旋梯登上飞机,黑色皮鞋与金属台阶碰撞出清脆声响。机舱内,真皮座椅早已调试到舒适角度,夏振邦和李为民正在翻阅文件,一旁的空乘人员端来温热的龙井茶。“这次召见非同小可。” 李为民合上文件夹,望向舷窗外正在撤梯的地勤人员,“京中特意安排专机接送,可见对万洋模式的重视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