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6章 大地的脉搏
汪途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416章 大地的脉搏,钢轨上的五年:三千到存款五十万,汪途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肯尼亚的雨季,总带着几分急躁的温柔。前一秒阳光还炽烈得晃眼,转瞬之间,积雨云便似从遥遥乞力马扎罗山巅倾泻而下,将蒙内铁路延伸段的原野,渲染成一片流动的翡翠。林野站在察沃国家公园的围栏边,手中的道尺垂进新铺的红土,指节被雨水泡得发白——这里的轨道刚刚完成应力放散,此刻竟又测出2.3毫米的位移。
“林工!”阿米娜的平板在雨衣里震动,卫星影像上,铁路线西北侧的草原悄然出现了一片新的水洼,“动物迁徙提前了!象群正朝着铁路方向移动,最多三小时就会抵达断层带。”
基马尼长老的长矛重重敲在枕木上,震得道砟簌簌往下掉。“这是大地在提醒我们。”他用马赛语对身边的族人说道,“雨季不是阻碍,是大地在给铁轨上课——要学会和洪水、泥沙、迁徙的动物共舞。”
图里举着角马骨做的测量杆冲过来,杆身的雨痕在红漆标记上晕开,恍惚间竟像极了去年他们用星灯法定位时留下的轨迹。“东边的缓冲层压力升高了15%。”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,声音因急切而有些模糊,“如果象群踩过软土区,轨道会下陷至少5厘米。”
林野跟着图里爬上断层崖。雨雾朦胧中,象群的轮廓在草原尽头时隐时现——足有四十多头,最前面的母象甩着长鼻子,正沿着一条若有似无的小径前行。图里突然屏住呼吸,用测量杆尖精准地对准象群必经之路:“看!这是祖辈刻在地脉图里的‘象道’,从马赛马拉直通察沃水源地,已经走了三百年。”
阿杰的地质雷达突然发出蜂鸣,屏幕上的热成像图里,象群的体温在雨幕中泛着暖橙色的光。“它们的步频是每分钟60步,”他快速计算着,“轨道承重每平方米不能超过8吨——正好是单个象脚印能覆盖的范围。”
“我们需要给铁轨‘穿雨靴’。”艾丽西亚·陈的声音从背后传来。她的工装裤沾满红土,手里攥着一捆用金合欢纤维编织的网状结构,“这是布隆迪农民用来固田的‘生态网’,浸过猴面包树胶后,能在雨季吸收30%的积水,还能让草籽穿透生长。”
基马尼长老突然笑了,眼角的皱纹里似乎也盛满了雨水:“祖辈说过,最好的路是动物走出来的。我们总想着把铁轨铺在动物前面,却忘了跟着它们的脚印走。”他指向象道旁的灌木丛,“这些金合欢树的根系能抓住土壤,正好给铁轨当‘天然护坡’。”
施工队连夜调整了方案。图里带着马赛族青年用角马骨在象道上标记出二十七个“安全点”,每个点都埋下一根涂了红土与树胶混合物的木桩——既能分散象群踩踏的压力,又能让铁轨随之下沉时自动调整角度。阿杰的技术组在缓冲层里悄悄加了一层椰壳纤维,这是他从坦桑尼亚渔民那里学来的:椰壳纤维吸水后会膨胀,形成天然的减震层。
“林工,来看看这个!”西邦吉举着平板跑过来,屏幕上是无人机拍摄的画面:象群正沿着标记的“安全点”缓缓移动,最前面的小象甚至小心翼翼地绕开了铁轨接缝处。“它们好像在配合我们。”他的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喜,“母象每走十步就停一下,像是在等铁轨‘呼吸’。”
林野蹲在新铺的轨道旁,指尖轻轻划过枕木上那道螺旋纹——那是图里用角马骨刻上去的,纹路走向竟与古老的地脉图完全一致。雨滴打在钢轨上,发出清脆的叮咚声,混着象群的低鸣,在广袤的草原上织成一张温柔而坚韧的网。
“以前我们总怕洪水冲垮铁路,”基马尼长老也蹲下来,用长矛在地上画着水波纹,“现在才明白,洪水是大地的呼吸,洪水带来的淤泥能让洪土更肥沃,让缓冲层更有韧性。我们要做的,是给铁轨搭座桥,让大地的呼吸能顺畅通过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