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6章 鹿场初成
龙都老乡亲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96章 鹿场初成,重生后:带着小青梅赶山在兴安岭,龙都老乡亲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晨雾笼罩着牙狗屯的后山,王谦蹲在新围起的鹿栏边,嘴里叼着根草茎。
栏里三头梅花鹿警惕地踱步,母鹿时不时用前蹄刨地,发出不安的响鼻声。
\"不吃食咋整?\"于子明愁眉苦脸地捧着一把嫩草,\"都两天了。\"
杜小荷从鹿栏另一侧绕过来,劳动布裤腿上沾满露水:\"得给它们搭个棚子,太晒了。\"
她指了指母鹿发红的眼睛,\"瞧,都上火啦。\"
王谦吐掉草茎,拍了拍手上的土:\"我去砍点桦树皮。\"
六月的日头毒得很,才半晌午就晒得人头皮发烫。
王谦挥汗如雨地剥着桦树皮,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。
杜小荷提着个竹篮子,里面是几个玉米面饼子和一罐绿豆汤。
\"歇会儿。\"她掏出手绢给王谦擦汗,手指触到他晒得发红的后颈,又触电似的缩了回去。
王谦嘴角微微上扬,露出一抹灿烂的笑容,然后就着那碟咸菜,大口大口地啃起了饼子。一旁的杜小荷则蹲在地上,细心地将饼子掰成碎块,然后轻轻地扔进鹿栏里。
小鹿们似乎有些胆怯,它们先是远远地观察着,过了一会儿,才慢慢地凑过来。其中一只小鹿尤其谨慎,它先是小心翼翼地嗅了嗅饼子的味道,然后又犹豫了一下,最终还是鼓起勇气,轻轻地叼走了一块。
“看!”杜小荷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,她兴奋地喊道,“它认食了!”
就在这时,远处传来一阵叮叮当当的响声。原来是刘玉兰和于子明正在忙着搭架子,他们要把给鹿吃的草药晾晒起来。自从养了这些鹿,这两个姑娘就整天泡在后山,不仅皮肤被晒得黝黑,手上也磨出了厚厚的茧子,但她们却没有丝毫怨言,反而比谁都更加用心。
“谦哥!”于子明挥舞着手中的锤子,大声喊道,“老支书找你呢!”
屯口的老槐树下,老支书正和几个穿着干部服的人交谈着。当他看到王谦走过来时,连忙招手示意。
“这几位是县里畜牧局的同志,专门来看咱们的鹿场。”老支书介绍道。
那位戴眼镜的瘦高个热情地握住王谦的手,称赞道:“小伙子,你很有想法啊!咱们县现在正在大力推广家庭副业,你们这个鹿场可是开了个好头啊!”
王谦心中一动,他似乎抓到了什么关键信息,连忙追问:“这么说,政策是允许的?”
“允许!太允许了!”瘦高个兴奋地回答道,声音中透露出难以抑制的喜悦,“要是咱们这次能成功,明年全县都要推广这种养殖模式呢!”
听到这话,王谦的心中涌起一股期待和激动。他知道,如果真能实现全县推广,那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一行人热热闹闹地参观了简陋的鹿场,虽然环境并不十分理想,但鹿群的精神状态却都还不错。畜牧局的人在临走时,还特意留下了一本《经济动物养殖手册》,这对杜小荷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。
当天晚上,杜小荷迫不及待地翻开手册,就着昏黄的煤油灯,一直看到了半夜。她仔细研读着每一个章节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,仿佛这些文字就是她通往成功的密码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鹿群也在慢慢适应着圈养的生活。它们逐渐习惯了规律的饮食和活动,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好。
七月初的一个清晨,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院子里,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。就在这时,杜小荷突然像一阵风一样冲进了王家院子,她的手里高高举着一根带血的短棍,满脸喜色地喊道:“掉茸了!掉茸了!”
王谦正在院子里磨刀,听到杜小荷的呼喊,他猛地一个激灵,站起身来。鹿栏里,那头公鹿的头顶已经变得光秃秃的,原本生长在那里的新茸,不知何时已经自然脱落。
杜小荷小心翼翼地将那对三叉茸捧在手心,仿佛它们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贝。她的小脸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,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。
“能卖多少钱啊?”王冉好奇地扒着门框,探头问道。
王谦接过那对三叉茸,仔细地掂了掂,然后笑着说:“少说也得二百块吧。”
这个数字在1984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,相当于普通工人三个月的工资呢!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