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5章 满载而归
龙都老乡亲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85章 满载而归,重生后:带着小青梅赶山在兴安岭,龙都老乡亲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\"还没过门呢...\"他哑着嗓子调侃。
杜小荷手上用力,按得他\"嘶\"了一声:\"闭嘴!\"
王谦笑着闭上眼,任由她摆布。药膏清凉,姑娘的手指却温暖柔软,像春风拂过伤痕累累的躯体。不知何时,他又沉沉睡去。
天刚蒙蒙亮,王谦就醒了。杜小荷已经离开,枕边放着叠得整整齐齐的干净衣服。灶间传来锅铲碰撞的声音,还有煎蛋的香气。
早饭格外丰盛,有煎蛋、小米粥和昨晚剩下的狍子肉。王建国罕见地没下地,而是换上了那件走亲戚才穿的蓝布褂子。
\"爹也去?\"王谦有些意外。
王建国\"嗯\"了一声:\"六品叶太贵重,我不放心。\"
于子明赶着马车来了,车上还坐着刘大脑袋。老猎人今天特意刮了胡子,独眼炯炯有神:\"我去给你们掌掌眼,县里药铺的掌柜滑头着呢。\"
三人上了马车,杜小荷追出来,塞给王谦一个布包:\"午饭。\"
布包里是几张葱花饼和两个煮鸡蛋,还有一小包白糖。王谦心头一暖,趁人不注意在她脸上快速亲了一下,惹得姑娘红着脸跑开了。
马车吱吱呀呀地驶上土路,向着县城方向前进。五月的田野绿意盎然,远处山峦起伏,像一幅水墨画。王谦靠在车板上,盘算着这些参能卖多少钱。
\"六品叶不能卖,\"王建国重申,\"给两家老人留着。\"
刘大脑袋点头赞同:\"这东西有价无市,真到了救命的时候,多少钱都买不来。\"
\"五品叶呢?\"于子明问。
\"看品相,\"刘大脑袋眯起独眼,\"你们那几棵,少说一千五一棵。\"
于子明倒吸一口冷气,掰着手指头算起来:\"三棵就是四千五...我的妈呀...\"
王谦也心头一跳。
四千五在1984年堪称巨款,足够买两间大瓦房还有余。
再加上之前的奖金...
\"谦哥,\"于子明凑过来,眼睛亮晶晶的,\"咱们是不是能买摩托车了?\"
王谦笑着点头:\"买两辆,你一辆我一辆。\"
说说笑笑间,县城已经遥遥在望。
灰扑扑的城墙下,排队进城的农民排成长龙。
王建国跳下车,带着两人绕到西门——那里人少,守门的民警是他旧相识。
\"老王!\"民警热情地打招呼,\"进城卖山货?\"
王建国递上烟袋锅子:\"嗯,带孩子见见世面。\"
进了城,喧嚣声扑面而来。街道两旁是灰扑扑的砖房,偶尔有几栋二层的\"洋楼\"。供销社门口排着长队,穿蓝布衣服的人们提着网兜,等着买限量供应的白糖和肥皂。
刘大脑袋熟门熟路地带着他们拐进一条小巷,停在一家不起眼的铺子前。门楣上挂着\"济世堂\"的匾额,已经有些年头了。
\"老周!\"刘大脑袋一进门就喊,\"来大生意了!\"
柜台后走出个戴圆眼镜的干瘦老头,看见刘大脑袋就笑了:\"独眼龙,还没死呢?\"
两人显然熟识,寒暄几句后进入正题。王谦小心地取出三棵五品叶人参,摆在柜台的绒布上。老周的眼睛立刻亮了,拿起放大镜仔细检查。
\"好参,\"他啧啧称赞,\"根须完整,芦头饱满,是正经野山参。\"
讨价还价的过程比想象的顺利。老周出价公道,最终以每棵一千八的价格成交,三棵共五千四百元。当那沓厚厚的大团结摆在柜台上时,于子明的手都在发抖。
\"还有更好的吧?\"老周眯着眼问,\"拿出来看看。\"
王建国摇摇头:\"就这些。\"
老周也不强求,数好钱又送了几包上好的药材:\"下次有好货,还来找我。\"
出了药铺,三人在国营饭店吃了午饭。于子明坚持要请客,点了红烧肉和炒鸡蛋,花了足足三块钱,心疼得直咧嘴。
饭后,王建国带着他们去了百货大楼。老爷子难得大方,给李爱花买了块呢子料,给两个女儿买了花布,甚至还给杜小荷带了条红纱巾。
\"爹...\"王谦有些意外。
王建国哼了一声:\"早晚是一家人。\"
于子明则一头扎进了五金柜台,对着摩托车流了半天口水。
但一问价格,最便宜的\"幸福250\"也要两千多,他立刻蔫了。
\"等卖了五品叶,\"王谦拍拍他的肩,\"咱俩一人一辆。\"
回屯的路上,马车轻快了许多。于子明抱着新买的胶鞋傻笑,王建国则小心翼翼地护着给家人买的礼物。王谦靠在车板上,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,思绪已经飞回了牙狗屯。
那里有他未过门的媳妇,有即将完工的新房,还有漫山遍野等待探索的宝藏。重生一世,他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——简单、充实,充满希望。
夕阳西下,将马车的影子拉得很长。远处,牙狗屯的炊烟袅袅升起,像在召唤远归的游子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