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水的石头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6章 西施捧心效东施 颦眉深浅费思量—解模仿效应中的预期陷阱,堪破三千世相,湿水的石头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《红楼梦》里薛蟠吟诗,正是绝妙讽刺。一句“女儿愁,绣房钻出大马猴”,惹得大观园众人忍俊不禁。这粗鄙模仿风雅的丑态,恰似泥鳅硬要化龙,反溅得满身腥臊。曹雪芹借宝钗之口点破:“学问中便是正事,若一味效仿,倒失了本心。”
破局之道:识得庐山真面目
苏轼论书法曾有妙喻:“短长肥瘦各有态,玉环飞燕谁敢憎?”他临遍诸家碑帖,终成“石压蛤蟆”体,恰是悟透“模仿需化骨”之理。黄庭坚笑其字“如树梢挂蛇”,东坡反讥鲁直字“如死蛇挂树”,二人相视大笑——真正的风雅,从不困于皮相。
药王孙思邈更堪典范。他见巫医跳大神治病,不嗤笑反而思忖:“何以百姓宁信祝由科?”遂将符咒改为药方,纸灰换作药散。这般“化俗为雅”的智慧,正如庄子庖丁解牛——“以无厚入有间”,在模仿的夹缝中辟出新天地。
预期之网:模仿背后的欲望囚笼
长安西市胡商卖“回春镜”,宣称照此镜可葆青春。贵妇们晨昏对镜,模仿镜中虚影扑粉描眉,殊不知铜镜早被磨成凸面。这“人造美人”的把戏,与今日网红滤镜何异?《金刚经》有云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困于皮相模仿者,终成欲望的提线木偶。
更深处暗藏人性之悲。南宋临安瓦舍,有戏班专演《东施传》。看客们笑东施愚笨,散场后却争购“西施同款”发簪。这讽刺画面,恰似《楞严经》所述:“如人以手,指月示人,彼人因指,当应看月”——可叹世人总盯着那根手指。
返璞归真:走出模仿的迷雾
陶渊明归隐后,江州刺史王弘欲赠酒钱。渊明不收,却许其观自己酿酒。王弘见茅屋破败、酒具粗陋,叹道:“此真隐士也!”归去后散尽家财,反被讥“效颦”。这故事暗藏机锋:真正的境界无法模仿,正如《道德经》所言:“大道甚夷,而民好径”。
寒山问拾得:“世间有人谤我、欺我、效我,如何处之?”拾得答:“只要忍他、让他、莫理他。”此中禅机,恰是破解模仿陷阱的密钥——任尔东施效颦,我自明月清风。
颦眉深处的觉醒
千年后,苎萝溪改建旅游景点,导游指着仿古亭解说:“此处乃东施效颦处。”游客们忙着摆拍“捧心照”,无人注意溪边石碑小字:“病痛非妆,慎学慎仿”。
夕阳西沉,老渔夫收网轻叹:“当年西施若知后世这般闹剧,怕要心痛更甚。”溪水潺潺,似在应和《菜根谭》古训:“栖守道德者,寂寞一时;依附权势者,凄凉万古。”模仿的狂欢终将散场,唯本真之光永不褪色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