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水的石头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1章 药铺柜台鉴真伪,堪破三千世相,湿水的石头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\"百眼橱前悬葫瓢,君臣佐使配伍妙。
鹿茸或是马骨刻,全凭掌柜舌翻绕。\"
扬州药肆的迷雾阵
嘉庆年间,扬州东关街的\"济世堂\"药铺终日飘着苦涩香气。这日,农夫老陈攥着血汗钱来抓药,掌柜赵半仙捏着干瘪的当归叹道:\"气血双亏,需用陇西紫头参。\"老陈咬牙买下三两参须,却不知柜台下藏着真货——那紫头参实为萝卜根染制,药性尚不及三钱银的普通党参。
这般手段在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早有记载:\"今人作伪,以沙参、荠苨造作乱人参。\"更绝的是济世堂的\"望闻问切\"新解:望顾客钱袋厚薄,闻其话语急缓,问其家境虚实,切其脉搏时故意沉吟良久。正如《金瓶梅》中西门庆开生药铺,\"救人\"不过是\"宰人\"的幌子。
某日徽商胡雪岩路过,瞥见学徒正在晾晒\"茯苓\",拾起一块轻笑:\"松根纹路太齐,怕是米粉压模的吧?\"赵半仙顿时汗出如浆——原来这茯苓用藕粉调色,模印松纹后烟熏做旧,正是《增订伪药条辨》所列\"四等伪药\"。
本草纲目的照妖镜
万历二十三年的金陵药市,李时珍长子李建中正与药贩对峙。那贩子高举\"雪山虫草\"叫卖,李公取铜簪挑开虫体:\"真虫草纹如车轮,此物腹线笔直,分明是江南地蚕染色!\"说罢泼醋验药,虫草顿现靛蓝本色——原是《墨娥小录》所载染布技法用在药材上。
这番较量惊动市舶司。官员翻出《本草品汇精要》,指其中\"真伪对照图\"质问药贩,却遭反呛:\"大人可知此书原稿尽毁,如今流传的可是司礼监删改本?\"原来嘉靖年间的太医令为垄断药源,竟将三十七种药材真图换作伪图,这场官方制造的认知荒漠,比江湖骗术更毒三分。
最讽刺的是《雷公炮炙论》的命运。药商为抬价,故意将\"酒蒸\"讹传为\"童便浸\",将\"蜜炙\"曲解为\"蜂蜡裹\"。待到真本在敦煌藏经洞重现,世人方知千年药法早已面目全非,恰似《文心雕龙》所言:\"讹体新出,正体遂湮。\"
药香深处的谍影战
咸丰年间,北京同仁堂突发\"假犀角案\"。有顾客举报所购犀角杯遇酒不香,掌堂乐平泉连夜查验库房,发现真品早被调包为水牛角压制件。更蹊跷的是,每个赝品底部皆刻着\"同人堂\"——比真号少了一横。
这场栽赃背后,是山西药帮的连环计:先买通学徒篡改《饮片新参》中犀角性状描述,再雇托儿散布\"同仁堂以次充好\"谣言。《燕京杂记》载,乐平泉最终用\"灯照法\"破局——真犀角透光现竹丝纹,赝品只见混沌光影。这般手段,恰似将《格古要论》的鉴宝术化作商战利器。
光绪年间,胡庆余堂在江南首创\"拒伪榜\"。每月初八当街焚毁查获的假药,火光中伙计高诵《神农本草经》。某次烧毁千斤假阿胶时,胶臭竟引来野狗狂吠——原是混入马皮熬制,正应了《本草纲目》\"驴皮胶真,马皮胶毒\"的警示。围观百姓从此认准\"戒欺\"匾额,胡氏药号遂成江南金字招牌。
铃医摇醒的千年梦
雍正三年的徽州乡野,铃医叶天士摇着虎撑走村串户。见某老妇用\"五步蛇\"泡酒治风湿,他急拦道:\"此乃蕲蛇伪品,真品鼻尖上翘如犁头!\"就地取雄黄酒验蛇,伪蛇纹路竟渐渐消褪——原是染色的乌梢蛇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