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水的石头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5章 笔墨兵戈:文战系统的虚实征伐,堪破三千世相,湿水的石头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“墨浪翻腾动九州,文心雕龙战未休。虚实相生无穷意,守正出奇定春秋。”

韩碑削字风波起

唐元和十二年,淮西大捷的硝烟未散,长安城已燃起另一场战火。韩愈奉诏撰《平淮西碑》,以“帝曰愈,汝其往抚”开篇,将战功尽归宰相裴度。李愬部将石孝忠怒不可遏,夜持铁锤击碑,碎文飞溅如雪。这场“碑文战争”,实为身份叙事的终极博弈——谁掌控历史文本,谁就执掌记忆权杖。

韩愈在《进撰平淮西碑文表》中自辩:“辞事相称,乃可垂后。”他深知文字战场比真刀真枪更凶险:用“帝曰”二字架空皇帝,借裴度之功暗讽藩镇,以雅言正辞包装私货。正如《文心雕龙》所言:“文之为德也大矣,与天地并生者何哉?”

东坡改碑藏锋芒

宋元佑年间,苏轼重书《淮西碑》,将韩愈原文删改三十七处。最妙的是“雪夜入蔡州”一节,他添入“愬得士心,故能成其奇”十字,既保全韩文骨架,又为李愬正名。黄庭坚观碑叹道:“此乃庖丁解牛之技,游刃于虚实之间。”

更深层的博弈在碑阴展开。苏轼故意留白三行,诱使后人题跋。果然,章惇掌权后在此处刻《驳苏碑文》,却被雨蚀风削,终成斑驳。这种“留白诱敌”的战术,恰似《孙子兵法》所言:“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。”

檄文如矢破长空

初唐四杰骆宾王作《讨武曌檄》,开篇“伪临朝武氏者,性非和顺,地实寒微”如惊雷裂空。武则天读至“一抔之土未干,六尺之孤何托”,竟叹:“宰相安得失此人!”这篇檄文的可怕,在于用真实细节构建虚幻叙事——武后出身并非寒微,但“地实寒微”四字已钉入历史记忆。

更狡黠的是陈琳《讨曹操檄》。他揭曹氏“赘阉遗丑”之短,却对袁绍劣迹避而不谈。曹操阅后偏头痛愈,笑言:“此檄可愈头风,亦可乱人心。”千年后,张士诚军师潘元绍仿作《驱胡檄》,将“鞑虏”换作“红巾”,竟成反元利器。正如《文心雕龙》所析:“檄者,皎也。宣露于外,皎然明白也。”

八股文章藏剑影

明万历二十三年会试,顾宪成在八股文中暗藏“国本之争”。他借《论语》“君子务本”之题,将“本”字诠释为国本,文末突转:“本立而道生,本摇则国危。”主考官王锡爵朱批“文气如虹”,却不知这是对册立太子的讽谏。

东林书院讲学时,顾宪成揭秘:“八股如锁子甲,关节处需留活扣。”这种“戴着镣铐跳舞”的智慧,在《制艺丛话》中更显淋漓——某考生在“王如好色”题下,借孟子语录论证选妃应重德轻色,竟成改革后宫制度的密奏。

脂砚斋重评石头记

清乾隆年间,脂砚斋朱批《红楼梦》,在“甄宝玉送玉”处批道:“真假宝玉,正为后文伏线。”这些批语如密码,既构建评点者权威身份,又操控读者认知方向。当程伟元刻本删去脂批,高鹗续书另起炉灶时,红学世界的虚实之战已悄然打响。

张爱玲在《红楼梦魇》中看破此局:“批书人比作者更狡猾,借他人酒杯,浇自己块垒。”曹雪芹在开篇写“假作真时真亦假”,或许早预见百年后的身份迷局。恰如《文心雕龙》所云:“文变染乎世情,兴废系乎时序。”

从韩碑削字到脂批红楼,文战系统的硝烟从未消散。那些墨迹斑斑的战场,既是智者的棋盘,也是愚者的泥潭。《文心雕龙》开宗明义:“原道心以敷章,研神理而设教。”今人面对数字时代的认知战争,更需领悟“以实御虚,守正出奇”的终极法则——

当虚拟身份如韩愈碑文般铺天盖地时,要学苏轼的改碑智慧:既尊重事实框架,又巧植独立见解;当信息洪流似《讨武曌檄》般汹涌而来时,需具武则天的清醒:“宰相安得失此人”的惊叹,应化作“真相安得存本心”的自省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无良少年

知否

百世飞升

白眉罗汉

开局诗道圣子,将科学融入玄幻

路过的假面

系统:我以双修证道

背手装逼13抬手打脸

君恩如梦

满刺霸王龙

股市搬运工

短耳的兔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