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水的石头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2章 素履谣,堪破三千世相,湿水的石头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
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
糊涂墨戏:板桥竹下的降维智慧
乾隆十八年的潍县衙斋,郑板桥挥毫写下“难得糊涂”四字。笔锋在“涂”字最后一捺突然收势,似竹枝遭风骤折。这位“扬州八怪”之首的县令,此刻正用装糊涂的笔墨,化解一场同僚倾轧的危机。昨夜府库账目不清的密报已至案头,他却蘸着隔夜茶汤在宣纸上画竹,任门外催查的胥吏候成石像。
《道德经》云:“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。”郑板桥的“糊涂”恰是此道。他在山东任县令时,书房高悬“吃亏是福”的匾额,却暗中将赋税账目刻于竹简,分藏百姓灶台。某日巡抚突查,见衙内书画满墙、案牍空空,嗤其“玩物丧志”。板桥笑而不语,翌日却令百姓扛竹简上堂,税赋条目赫然在目——以拙掩智,恰似八大山人画鱼翻白眼,藏锋于钝。
破岩立根:降维中的守拙之道
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”这首题画诗常被赞为仁心,实则是郑板桥的护身符。当州府催缴苛捐,他偏在公堂悬挂墨竹图,对差官叹道:“竹本无心节自直,奈何风雨乱折腰?”差官瞠目结舌之际,乡绅已悟其意,主动捐出半数余粮。这种“以艺喻政”的糊涂术,比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更隐晦,比包拯三口铡刀更柔韧。
《小窗幽记》有言:“藏巧于拙,用晦而明。”板桥处理官场关系时,常效黄公望“浅绛山水”法——用淡墨稀释锋芒。某年河道贪腐案发,他佯装醉卧画舫,却在船底暗藏治河方略。酒醒时方略已至巡抚案头,自己则因“渎职”贬官。离任日百姓泣送,他掷印于河,笑称“归去画竹,胜握泥丸”。这种自降维度的退守,实为《周易》“遁卦”的现代演绎:不争而争,以退为进。
乱石铺街:拙中藏真的余韵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