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06章 腊月(下)
孤独麦客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106章 腊月(下),女主被父子二人共同拥有的小说,孤独麦客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要不说每个女人都想当皇后呢?这公母俩就是全天下仅有的两位国君。</p>
想到这里,庾亮心中的焦躁消减了很多。</p>
妹妹皇后之位不动摇,那就没甚事。</p>
要是哪天学汉光武废郭圣通立阴丽华,那才是天塌了的大事。</p>
******</p>
庾亮入宫之时,王衍正在金谷园待客。</p>
来客名诸葛衡,眼见着要过年了,特地携礼上门拜见王衍。</p>
老实说,入京后拜见谁不仅仅是礼节方面的问题,往往牵扯到政治。</p>
临行之前,诸葛衡问过在家养病的妇翁邓攸,入京后拜王氏耶?裴氏耶?</p>
诸葛家是琅琊士族,天然亲近王氏。但邓攸曾是司马越的幕僚,邓家又在河东裴氏的影响范围之内,从妇翁的角度而言,与裴氏亲近也很正常。</p>
不料邓攸对裴贵嫔没有半分好感,对她身为主母却“委身奴仆”痛恨不已,直接断了第二条路。</p>
诸葛衡听了,心中暗喜,盖因从诸葛氏家族利益来说,他们也更喜欢亲近王衍,于是就这么定下了。</p>
当然,拜访只是其一,事实上还有一件事更为紧要。而王衍这种老狐狸,早就有所猜测了,于是寒暄完毕之后,出言说道:“道明在武昌,尔寓居平阳,山川迢递,道阻且长。今时近佳节,无能相聚,实乃憾事。”</p>
诸葛衡听了,拱了拱手,道:“劳烦明公挂念。虽驿路苍茫,倒也不是完全不通。数日前得家父手书一封,览阅之后,心下大慰。”</p>
“哦?”王衍好似完全不知道一般,笑道:“道明信中可曾提及老夫?”</p>
“家父对明公相助之情感激不尽。”诸葛衡说完,顿了顿,又道:“除此之外,还有一事……”</p>
“何事?”王衍脸色不变,似不经意般问道。</p>
“家父惊闻巴东之变,很是不解。”</p>
“有何不解?”</p>
“巴东、建平、宜都三郡之中,也就宜都稍有些平地。过夷陵往西,山势连绵,道路难行,需得横穿蛮夷洞主盘踞之所,甚是艰难。”诸葛衡说道:“若走大江,平日或无碍,战事爆发之后,水师巡弋,封锁江面,如何能将兵员、资粮送至巴东?若不能,短时尚可,时日一长,粮械两难,如何能够坚守?”</p>
“巴东、建平两郡在手,宜都指日可下。若将其克复,蛮夷山酋自来归顺。他们再穷,凑一凑养个几千兵还是不难的。”王衍不以为然道:“建平、宜都江北之地尽取,以大江为界,一目了然,省得再起纠葛。巴东入梁,成国若攻来,自有大梁抵挡,诸葛道明不用费神,岂不美哉?”</p>
诸葛衡闻言苦笑。</p>
说实话,这个建议真的不差。这三个郡基本都是山区,穷得叮当响,而且民情极其复杂,蛮夷极多!</p>
想当年吴晋西陵之战,陆抗宁愿去救西陵而不是江陵,就是担心“南山夷人”叛吴归晋。</p>
这些地方,汉人很少,蛮夷极多,他们的倾向完全可以决定一地的归属。</p>
为了安抚这些蛮夷,历任荆州都督都要花费很大力气,给官、给钱、给地,再慢慢想办法化夷为汉,编户齐民——只要编了户,最终都能慢慢同化。</p>
但平原地区的蛮夷好管制,山区的就难了,基本都是放任自流,每年还要担心他们发动叛乱,被朝廷问责。</p>
如果把这个包袱甩出去,岂不美哉?</p>
当然,这也就是想想而已。从里子上来说可能未必是坏事,但从面子上来说真的不好看。</p>
父亲若敢按兵不动,坐视三郡江北之地失陷,肯定会被言官弹劾,届时虽然未必去职,但一定很狼狈。</p>
所以,如果能让大梁放弃染指这些地方,那就再好不过了。但通过方才一番试探,诸葛衡知道这是没有可能的。</p>
王衍也在观察诸葛衡的脸色,见状一笑,又道:“吾闻上月建邺给诸葛道明加官了?”</p>
诸葛衡默默点了点头,道:“加车骑将军、都督荆益宁梁四州诸军事。”</p>
其实,不止给他父亲加官了,山遐山彦林被封为卫将军、豫州刺史、都督扬州江北诸军事镇历阳。</p>
说起来都是名头好听,没啥实际的。</p>
荆益宁梁四州都督,听着唬人,其实也就半个荆州外加益州巴东郡罢了。</p>
“其实,朝廷有意对李成用兵。”王衍说道:“峻文怕是还不知道吧?武都杨难敌已破,下一步就是往汉中挺进。”</p>
“那不是可以两路夹击李成?”诸葛衡吃惊道。</p>
他说的夹击不是晋梁夹击,而是大梁朝独自出兵,一路攻汉中,一路攻巴郡、巴西,两路夹击,灭亡李成。</p>
王衍听了诸葛衡的话,哈哈一笑,道:“李成这种贼匪,素无信义。前番与陶士衡大战时,他们怎么做的?起兵攻打南中,招诱蛮夷,尽取宁州。老夫以为,道明或许可以想想办法,收复南中。”</p>
诸葛衡心下一动,或许——真的可以啊。</p>
别跟我谈什么大局,之前李雄怎么不讲大局?趁火打劫攻占南中难道不是事实?</p>
现在轮到大晋来趁火打劫了!</p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