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独麦客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022章 风格迥异的对手,女主被父子二人共同拥有的小说,孤独麦客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以山越成军,严加编练,这就是孙氏自己的部队,和豪族无关。</p>

当然,终东吴一世,这样的军队还是太少,到最后都没能压制住江东旧族,</p>

但确实是一个思路。</p>

陆玩提起这事,就是告诉他们,如今的北方流民就是曾经的「山越」,是大晋朝廷唯一能掌控的户口,结果你们却漠不关心,将他们拦在江北,存着让其与邵贼互相消耗的龈心思,大错特错。</p>

好在如今已经有所转变了。</p>

侨郡、侨县起了个头,说明朝廷开始正视这个问题。</p>

假以时日,流民中赢弱者编户落籍,变成为朝廷提供资粮的户口;健壮者编练成军,严加操训,并配以精良器械,说不定将来就能成为一支横扫北地,击破伪梁的北府劲旅。</p>

只是没想到啊,东吴都亡国几十年了,而今定都建邺的大晋朝,还是面临东吴一样的情况,要走一样的老路。</p>

「此事容后再议。」山遐出面终结了这个讨论,转而问道:「如今该如何破敌?」</p>

陆玩想了想,叹道:「水军破不了城。若强行攻打,只能损兵折将,届时大军掩杀过来,恐不利也。」</p>

「什么?哪来的大军?」山遐惊道。</p>

「末将昨日捉了几个出外樵采的祖兵,方知邵兵已渡过淮水,进驻寿春。」陆玩说道。</p>

「邵兵有众几何?」</p>

「说两三万的有,说三五万的有,甚至有人说邵兵不下十万。」</p>

「怎这么多?」山遐不淡定了。</p>

即便按最少的两万人算,也足以决定整场战争的胜负了。</p>

恰如陆玩所言,你即便把眼前这三四万水陆兵马全部压上去,围攻成德县,</p>

也不一定打得下来。师老兵疲之时,邵兵自寿春南下,里应外合,得胜不难。</p>

他突然就觉得此战前景黯淡了。</p>

「大都督,也不是没有胜机。」司马羡见山遐脸色难看,宽慰道:「苏士高、刘越石一路—</p>

山遐脸色稍缓,但还是忧心。</p>

******</p>

寿春附近其实还有三千祖家兵,但被张硕打发出去了:由祖涣统领,一路向东,收取粮草。</p>

其实希望不大。祖家军这种外来兵马,未必能让正婴城自保的诸县降顺,即便他扯出了大梁的虎皮。</p>

张硕已经在寿春待了好几天时间了。</p>

他点计了一下手头的兵马,大致有银枪中营六千屯于寿春城内;</p>

质子军四千在八公山布防;</p>

左飞龙卫一部四千八百已经渡河完毕,屯于寿春城外。</p>

为这一万五千人服务的还有汝阴、陈、梁、南顿、新蔡五郡丁壮万余。</p>

另外,洪部三千人接替了东西二石山的防务;</p>

左飞龙卫一部四千八百人东进到了涡口,监视义成方向一一淮南郡在淮水北岸有三县,即下蔡、平阿、义成,其中,下蔡、平阿经多年拉锯,早就被吴兵放弃,迁走了百姓,唯义成县仍在其手。</p>

最后便是数千水师了,不过张硕压根没把他们放在眼里,因为杨宝怂到只敢在河里下木桩,而不敢主动寻找江东水师大战。</p>

六月初五,在收到斛兵塘及成德两战的消息后,他大致清楚了对面的实力。</p>

当天下午,他以左飞龙卫将军徐朗留守寿春,水军都督杨宝副之,自引银枪中营全部六千、质子军千人、左飞龙卫一部一千二百,并诸郡丁壮七千,总计一万五千步骑汹涌南下,直扑成德,驰援祖约。</p>

他走后第二天,淮水水面上驶来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。</p>

大大小小的船只不下五百,顺着东南风,桨帆并用,逆流而上,声势极为浩大。</p>

初六清晨,先锋船队抵达涡口附近,</p>

蒙蒙细雨之中,粗大的弩矢携千钧之势飞向在涡口附近扎营的左飞龙卫阳谷、郡乡二龙府的军士们。</p>

镇守于此的乡部曲督陈银根气得火冒三丈,</p>

奈何贼人压根不上岸和他们打,于是只能把消息尽快传递出去。</p>

初七午后,晋军水师先锋抵达了八公山附近。</p>

宽阔的河面上,鼓声隆隆,不绝于耳。</p>

快要接近拦河木栅时,数艘上前,将粗大的绳索系于木桩之上,然后向下游拖曳,试图拔除这道位于肥口的水上阻碍。</p>

未时,晋将韩晃率三千人,在水师的掩护下,登陆南岸,朝八公山挺进。</p>

与此同时,童健率三千人至北岸,在已经塌了大半的下蔡县城附近登陆。</p>

几乎一瞬间,寿春左近的战斗就打响了起来。</p>

在北方打惯了仗的梁军,遇到了一支风格异的军队。</p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全职法师之时空之眼

偶得一灵感

斩神:一身概念技,神明嗷嗷哭!

小小的泡沫

天灾开局:我靠空间打造顶级安全屋

桃绾

我在末世做胶佬

不务正业的陈桂河

0幻梦0影踪0行异界

美丽雅阁210

四合院史上第一狠人

朝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