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章 悼傅国涌先生
靖字辈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单章 悼傅国涌先生,新世纪道士讨生活指南,靖字辈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先生离世之际,正值“文科无用论”再掀热议。“文科不考公就是销售”的论调登上热搜,人文学科在AI冲击下更显颓唐。而傅国涌早对此忧心忡忡:
“在重应用、重技术的时代潮流中,历史是一门边缘化的学科……这是教育制度设计和整个社会环境导致的。我们仍处在一个人文匮乏的时代,大多数人通过碎片化、娱乐化的信息获取知识,难以形成健全的价值观。”
面对文科价值被矮化的现实,他的国语书塾恰似一柄温柔却锋利的解构之刃。当有人质疑文科实用性,莫言在诺奖典礼上的箴言可作回应:“文学的确没什么用处。但文学最大的用处,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。” 而傅国涌用实践证明:那些看似“无用”的母语之美、历史之思、哲学之辩,恰是构筑精神共和国的基石。
作为“教育功利化时代的逆行者”,傅国涌的价值在当下愈发耀眼。他拒绝将人异化为考试机器,毕生践行“成全人”的教育理想。在纪录片《教书匠》中,他带着孩童共读的身影,成为犬儒时代的精神火炬。
先生曾说:“一个民族最重要的,是思想家和教育家。只有这些人在这个民族里还有说话、思考、实践的空间,这个民族才处于正常状态。” 而今夜,当高温炙烤大地,当实用主义蚕食人文精神,他的猝然退场,让时代少了一位守护“无用之用”的骑士。
西湖水映着今夏格外酷烈的日光,富春江畔再无人与少年共吟《诗经》。但傅国涌播下的种子早已抽枝——那些在卫城读过莎翁的少年,在钱穆旧居写过酢浆草的孩子,终将带着“审美共和国”的基因走向辽阔人生。先生曾悼金庸:“我们将继续追问、寻找他所关心问题的答案,他依然与我们同在。” 而今天,当我们在母语星空下仰望,他的声音依旧清晰如初:
“让他们各自成为席勒的‘审美共和国’和雨果的‘思想共和国’”。
此去山高水长,先生且行且歌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