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魔的秋波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331章 为大明杀敌建功,为家人报仇雪恨!,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,眼魔的秋波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抽走护喉板后,尸体的脖子露了出来。

李国助伸手到甲襟中摸索了片刻,突然拉出来一条项链,上面连着一块镀锡的铁牌。

这是永明军的兵牌,算是李国助的又一项“发明”,是军人佩戴的身份标识工具,主要用于战场识别伤亡人员。

在原来的历史上,最早的兵牌是在19世纪中期的美国南北战争中出现的。

由于战场伤亡率高,士兵常自行购买或制作金属牌,刻写姓名、家乡等信息,以便死后辨认。

这些牌子多为木质、铅制或锡制,由民间工匠打造,并非军队统一配发,样式杂乱。

德军于1870年普法战争后率先配发金属制“识别牌”。

一战期间,各国效仿。

美国1916年正式采用铝制兵牌,刻有姓名、部队编号等。

英国称“身份盘”,初期为单枚,后改为两枚,一存遗体,一报伤亡。

材质多为铝或不锈钢,可悬挂于颈部,信息简洁实用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以后,兵牌呈现标准化发展趋势。

美国采用两枚不锈钢牌,链式连接,一枚随遗体,一枚留存记录,信息包括姓名、军号、血型、宗教信仰。

苏联士兵牌为胶囊状,内藏纸质信息条。

冷战时期,部分国家加入条形码或磁性条以提高信息存储效率。

现代兵牌仍以金属如钛、不锈钢为主,但增加了激光刻印、二维码或电子芯片,如美军实验的“数字兵牌”。

除身份识别外,可能集成医疗数据、战场定位等功能。

铝、钛在这个时代还没有被发现,不锈钢也还没有被发明。

李国助采用镀锡铁牌也算符合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,兼顾了耐用和防锈。

“曲承志。”

他沉声念出了刻在兵牌上的名字,又问那哭泣的重骑兵道,

“他是你什么人?”

“呜呜呜……他是我哥,我的亲哥呀!”

那重骑兵哭哭啼啼地道,

“我的父母妻儿都被建奴杀了,就只剩下这一个亲人……呜呜呜……”

“原以为来了南海边地能过几天安稳日子,哪知我哥他……他……啊啊啊……”

“别哭了!你是永明镇最精锐的铁骑,哭的跟个娘们似的成何体统?”

李国助没奈何,只得厉声呵斥了一句,见他强忍住不哭了,又柔声道,

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

“我……我叫曲承恩……”

说着曲承恩抬手抹了两把眼泪。

“好,曲大哥!”

李国助伸手拍了拍曲承恩的肩膀,

“你想为死去的家人报仇吗?”

“我与建奴誓不两立!”曲承恩一拳捶在地上,咬牙切齿地道。

“好!那就振作起来!”

李国助突然铿锵有力地道,

“令兄是为永明镇牺牲的,他会配享忠烈祠,得到万民祭拜。”

“雅兰城很快就要有武器店可供个人购买或订做精良的火器。”

“你的月饷本就不低,还能得到50两抚恤银,希望你能用它们武装好自己,”

“为大明杀敌建功,为家人报仇雪恨!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时空神珠之从四合院开始

东海之滨

从游戏中提取技能,我发达了

清风冷月夜

守护与救赎与牺牲

东人DL

职场新人之外贸员

羽衡

邻家护士

奎之

为躲姐夫骚扰,我闪婚豪门大佬

醉情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