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孤世遗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04章 内阁:替献可否奉承规诲平章政事,长途客车文,独孤世遗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内阁:替献可否奉承规诲平章政事
紫禁城东南,从协和门入,有一圈丈五高的青砖围墙,硬山绿琉璃瓦顶的门楼,悬挂着“文渊阁”竖匾。沿一排花岗岩铺就的甬道,十二株古柏郁郁遮阴后,就是大明最核心的行政中枢——内阁。</p>
今日内阁的气氛有点紧张,正堂票拟厅内,六大阁臣依序而坐,中书环绕,是一次正式的会议,也叫堂议。</p>
重启朝的堂议在大明历代内阁中也算有自己的特色。</p>
大明内阁有一家独大的,首辅一个人说了算,其他全是摆设,最牛的是乃摄的张居正。</p>
也有首辅次辅牛逼,群辅全是摆设的,比如严嵩、徐阶,黄立极刚入阁时的顾、魏内阁也是这样的。</p>
也有如三杨时期,内阁一团和气的。</p>
整体而言,首辅权重是最大的,大多数时候,都是首辅主持内阁,其他人附和首辅。</p>
但黄立极此时的内阁,却形成了三大三小的独特样式,黄立极威望不足是原因,调解党争也是原因。</p>
在过去的内阁,大多数时候政事是首辅决断,大事廷议,但没有多少内阁愿意将权力下到廷议。便是严嵩时期,只要严嵩和徐阶达成一致,政令就能推行,不党争的时候,廷议是什么鬼?</p>
廷议决事的内阁都不是好内阁。</p>
重启内阁也延续了大明的传统,再有事也绝不廷议,可以极大的彰显内阁权威,避免阉党和东林的继续缠斗。</p>
一般政事,黄立极,孙承宗,来宗道三个人就决断了,三个人也渐渐形成政治默契。真有大事,或者三人分歧较大的时候,就开堂议。</p>
对于已经习惯了由三大佬拍板的重启内阁而言,今天并没有需要内阁集体讨论的大事,明显是大佬们自己要搞事。</p>
一件小事,同意福建巡抚熊文灿请抚海贼事的圣旨,但却让黄立极感觉自己要疯。因为上面没有天工院加的皇帝印,而是“大明北京监国信王之宝”。</p>
是的,内阁也有中书,也有自己的“诰敕房”,东厢房就是。</p>
只不过由于重启内阁设定七人,规模巨大,进行了扩修值房,巨大的十二层通天文书架被搬到了东厢房,让它和西厢房的典籍厅显得有点同质化了。</p>
黄立极须发怒张,坚决不承认,拒绝加印,然后就有了这次会议。</p>
内阁没有傻子,瞬间就知道这是要搞啥了。</p>
蝉鸣声在窗外分外响亮,让中书们的吸气声仿佛可以躲藏。</p>
熏香和汗臭交织的怪味,充分证明了,再空旷的地方,人一多就不是好事。</p>
“既然不决,那就举手表决吧。”孙承宗的语气坚决,快速,果断。</p>
黄立极的目光中有些恨意,盯着他抬手,一气呵成的张开五指。然后转向右边,来宗道果断合上了手中折扇,扇得再快,也没有多少凉风,握着的折扇就此高举。</p>
余光中也看到了另外三只手,唯有张瑞图脸上的笑容让他心凉了一下。</p>
黄立极的胖脸上尽是痛苦的表情,紫檀平头案的一条案足被他藏在袖中的左手紧紧握住,指节发白。</p>
与其说是内阁与刘一燝的斗争,不如宣布,内阁和小皇帝的决裂,同时也宣布自己几个月来的努力全部付之流水。</p>
内阁与皇帝的蜜月期到期了,没有续费,大明的传统技能——党争上线了。</p>
“稚绳——”黄立极干涩的喉咙吐出两个字,却半天没有后续。</p>
孙承宗带头。</p>
他微闭着眼睛,脸色冰冷,身体后仰。“五比一。当然,你是首辅,我们五个可以退让。”</p>
是的,黄立极加印,你好我好大家好。黄立极不加印,黄立极交辞章或者其余五人交辞章。</p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